4月12日,汉语国际教育专题讲座第三十四、三十五讲在苏州校区修远楼303教室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张璐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分别带来题为“偏误分析的理论框架和研究程序”和“偏误分析研究论文应避免的写作误区”的讲座。
在第三十四讲中,张璐从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讲起。她首先讲了什么是偏误以及偏误分析的研究意义,列举了生活中常见的偏误例子,如:“螺丝粉”、将“do not cook ”译为“不会做饭”等,然后明确定义了偏误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时不自觉地表现出对目的语的偏离,表现出与目的语标准不一致的规律性的错误”。偏误分析就是指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出现的偏误进行观察、分析和分类,从而了解学习者本身的语言习得障碍,揭示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接着,她为同学们介绍了偏误的分类。包括局部性偏误,即没有完全影响到交际的偏误;语内偏误,即对目的语的规则不清楚的偏误;显性偏误,即明显的词语搭配错误。张璐还向同学们介绍了偏误分析的研究价值和意义。她谈到,外国留学生的偏误常常会成为语言研究新的突破口。她通过列举一系列鲜活的语料,反思现代汉语本体研究,并具体针对每一个案例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此外,她讲解了偏误分析对教材编写的价值,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同时,她还提到了中介语的意义和形式,以多篇论文为例,讲解了基于中介语的偏误分析、语料收集的常用办法、调查问卷应避免的错误以及案例分析等。
在第三十五讲中,张璐通过生动的语料展示与论文实例,谈到了学习者在语言偏误的鉴别上存在很多问题。她指出,在写作时一定要鉴别学习者的偏误类型是隐性还是显性,要区别偏误与非规律性的错误,明确属于自己研究范围的偏误,否则将带来庞大的工作量和不切主题的研究结果。随后,她从偏误类型和习得过程两个角度对学习者语言偏误进行了分类描写。从偏误类型的角度看,存在误加、误代、遗漏、错序、杂糅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内部又有进一步划分的价值;从习得过程的角度看,可以分为前系统偏误、系统偏误和后系统偏误,它们在改正的可能性和解释的可能性上表现出明显的区别性特征。在这一问题上,张璐着重强调,不能仅仅简单进行偏误形式的描写,特别是在对一组词的偏误进行描写时,应再细致一些。张璐还从偏误来源的角度对学习者语言偏误进行了解释,包括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负迁移、文化因素负迁移、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以及训练失误的影响。最后,张璐辨证地指出了偏误分析研究的局限,如难以看到中介语的整个体系与动态发展、难以观察到由于回避策略而产生的问题等。
讲解之后,张璐还针对同学们提出的一些偏误方面的问题,如“如何在偏误研究上推陈出新、防止写成‘八股文’”等进行了耐心地解释。通过此次讲座,同学们收获颇丰。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编辑:马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