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金庸江湖,60多位大咖苏大“论剑”
2019-11-04 11:02   人浏览  
   近日,“东吴论剑:杰出校友金庸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正式开幕,此次会议由苏州大学主办,苏州大学文学院承办,中国武侠文学学会协会协办。来自海内外六十余位学者大牛以及苏州大学师生们共同参加此次学术盛会,现场座无虚席。
  当天上午9点,大会正式开幕,苏州大学副校长杨一心在致辞中说:“金庸在谈及自己最喜欢的城市时,从来不会漏掉苏州,他说他喜欢苏州的粉墙黛瓦,喜欢苏州的园林建筑,金庸的祖母是苏州人,从小就喜欢听‘软软糯糯’的苏州话。”金庸之后更是将《雪山飞狐》和《天龙八部》两部小说的评弹版版权授予苏州。1947年,金庸进入上海东吴法学院插班进修国际法,也就是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让他与苏州大学开始结缘。2000年苏州大学百年校庆前夕,金庸先生为母校苏大题贺词:“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现场,北京大学的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严家炎从思想性、历史性和民族性这三个角度作了关于《试说金庸从武侠小说到历史小说的转向——悼念金庸先生》的报告,他说:“如果金庸先生继续活着,他很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庸先生的作品中不仅是武侠小说,还有历史小说,最后一部《鹿鼎记》标志着他由武侠小说向历史小说的转移,这部小说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他的爱国是以正义为基础,是少数民族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的爱国。爱护百姓的郭靖、英雄大义的契丹族后裔乔峰和体恤民情的康熙明君是体现他爱国情怀的三个男主角。”
  随后,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的《另一种大侠精神》从论事及人的角度对金庸先生的游侠想象、政治抱负、天性好学的性格以及先后攻读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和北大博士等事迹进行了自己独到的解读。
  韩国外国语大学的教授朴宰雨从金庸小说中的“中华少数民族”与“外国民族”——以“契丹”“满族”等少数民族人物与“高丽”等外国民族人物为中心的角度,再结合调查金庸小说在韩国的翻译出版的情况探索金庸小说的某些篇章意义,重新思考了“华夷相融”的真正意义。
  除此之外,中国武侠文学学会的陈墨分别从金庸的头衔、功业及其相关问题来研究金庸,美国罗格斯大学的教授宋伟杰的主题报告则从心理地理、情感谱系金庸叙事的角度来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等,来自多个学校的学者们各抒己见,角度新颖,学术视野里的大侠金庸,显然江湖仍在。
  据了解,此次大会共设有9个主题报告分论坛,在26日和27日两天分时段依次进行,计划汇报39篇学术论文。此外,大会期间,每个主题报告结束都设置了15分钟的提问与回答时间,在场的苏大学生可踊跃发言与参会学者进行学术讨论与交流。


记者 崔阳阳实习生 田吟月
《苏州日报》2019年11月4日B01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