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上午,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暨首届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杰出校友高端论坛在天赐庄校区红楼会议中心召开。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张晓宏,香港岭南大学教授丁尔苏,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教授张涛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朱志荣,华东政法大学教授胡玉鸿,澳门大学教授朱寿桐,复旦大学教授栾梅健,南京大学教授王太高,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谢岳,华东政法大学教授章志远,著名服装设计师马可,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朱军文,江南大学教授吴祐昕,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汪波等人文社会科学杰出校友,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处、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各文科学院负责人出席了本次论坛。论坛由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于毓蓝主持。
张晓宏首先致欢迎辞。他指出,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这离不开广大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杰出校友的贡献。面对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重大使命和“双一流”建设重大战略任务,学校的人文社会科学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希望校友们与学校协同合作,为母校的改革发展建言献策,共同创造更丰硕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成果,向苏州大学120周年华诞献礼。
于毓蓝向参会校友们介绍了近些年学校改革发展取得的一系列成果。近几年来,学校坚持“顶天立地”的工作思路,在项目研究、平台建设、服务地方发展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优质成果,但也面临着人才、资源等方面的发展瓶颈,希望广大杰出校友积极参与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建设发展之中,继续支持母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和发展。
在交流发言环节,参会的校友们围绕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和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进行深入的探讨。校友们提出,目前国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存在同质化的问题,苏州大学可进一步凝练学科特色,树立学术品牌,注重突出“小而美”的学科特色。在文科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校友们建议,在加强文科高水平人才引进的同时要重视自有人才的培养,对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大师要通过延聘、返聘等机制使其继续为学校文科发展作贡献。校友们一致认为,苏州大学文科科研应瞄准国家发展战略,强化智库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优势来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不断提升承担国家课题、促进学科发展的能力。
5月24日下午,文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艺术学院等文科学院举办了分论坛系列活动。参加论坛的校友回到当年学习和工作的学院开设学术讲座,分享学习和研究心得,交流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思考和建议。
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杰出校友高端论坛旨在加强学校与人文社会科学杰出校友的联系,以论坛为主要形式,创造广大校友参与学校改革发展、建言献策的机会和平台,促进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的持续发展和繁荣。
(人文社会科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