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吴地千年文脉,绘江南万卷图景 ——苏州大学“侨爱文化讲堂”走进中国传统文化工作坊
2019-05-27 14:11   人浏览  

522日,我校为侨服务工作站、中国传统文化工作坊联合主办的苏州大学“侨爱文化讲堂”走进“侨之家”系列活动之《吴地文脉溯源与解读》,在天赐庄校区中国传统文化课堂举办。由江南大学教授、国家一级编剧庄若江担任讲座嘉宾。我校党委统战部、侨联相关人员及文学院部分师生参与了活动。本次讲座由文学院党委书记孙宁华主持。

庄若江首先从吴地“文脉溯源”与“内涵解读”两个方面展开讲解。她指出“吴”即今天的太湖流域,江南地区。她认为吴文化始祖可追溯至泰伯,泰伯原在陕西,奔吴之后便在吴地筑城守民,汇通百渎,传播礼仪与农耕文明,最终实现了勾吴古国(部落)的建立,吴文化于此发端并推动了中国早期中原与江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次文化交流与互动,开启了吴文化打破封闭、接纳异质文化的先河。讲座通过对吴国君王世系的传承,结合吴国王位更替故事的讲解,详细分析了从泰伯到夫差的吴国历史发展进程:泰伯建吴,寿梦强吴,阖闾称霸,直至勾践灭吴,吴国600多年的兴衰史跃然听众眼前。

“知来处”,更要“明去处”。吴文化对于今天的我们如何继往开来,续写江南锦绣篇章的意义,庄若江从其内涵角度为大家做出了解答。她指出,吴文化具有“尚德向善”“灵动智慧”“开放纳善”以及“和谐共荣”的丰富内涵。“尚德向善”,主要表现为对泰伯、季子等先贤的歌颂。清明祭祀、吃青团、园林设名贤祠等均是对先贤圣德纪念与追慕的习俗传承。“灵动智慧”,主要体现在江南水乡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影响。庄若江通过大量数据分析指出,古之状元进士及梨园弟子,今之两院院士及多行精英,不少出自江南。此外,中国历史上三次大移民更是促进了吴越文化交流与融合,促使吴文化由尚武走向崇文,园林、大运河应运而生,形成吴文化“开放纳善”的特征。最后,通过对比吴地核心城市——无锡和苏州在饮食、园林、戏剧、诗歌、历史遗迹等方面的同与异,指出苏州注重精致与小众气息,无锡则表现出质朴务实的特征。两地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近三个小时的精彩分享让在场的师生们受益匪浅。

苏州大学“为侨工作服务站”于20186月成立,挂靠我校党委统战部,为丰富我校广大归侨侨眷以及归国留学人员文化生活,为侨工作服务站先后组织“侨爱名医讲堂”“侨爱文化讲堂”等活动。而成立于2013年的苏州大学中国传统文化工作坊作为我校首批“侨之家”,在推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着良好的基础和影响力,双方的资源共享和平台合作将成为优秀校园文化建设的新亮点。

(党委统战部、中国传统文化工作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