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所两位同学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
2021-08-23 09:18   人浏览  

 近日,中国科学院公布2021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奖”评审结果,苏州纳米所2018级细胞生物学专业博士生杜明明获“院长特别奖”,2018级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博士生龙军华获“院长优秀奖”。中科院院长奖设立于1989年,旨在激励研究生勤奋学习、创新进取,发现和奖励优秀年轻人才,是中科院在学研究生的最高奖励,分为院长特别奖和院长优秀奖。     

  获奖者简介: 

    杜明明 

  年级:2018级博士生   专业:细胞生物学   导师:王强斌研究员 

  杜明明同学针对非球形蛋白表面化学和结构复杂性很难精准控制其自组装成晶体,利用非球形RhuA 作为构筑基元,在其三维空间位点引入组氨酸残基并精确调控其相互作用,成功实现了将各向异性的非球形RhuA 自组装成高度有序的、具有不同形态和结构的蛋白质晶体;针对多样的、动态的及微米尺度的金纳米颗粒阵列难以构建,发展了一种理性设计策略,制备了微米尺度的、高度有序的、多样的及动态的二维功能化RhuA蛋白阵列。开发这些阵列为功能模板,获得了微米尺度的、高度有序的、多样的及动态的金纳米颗粒阵列。更重要的是,这些金纳米颗粒阵列作为很好的工具充分证实二维 RhuA 阵列的组装模式和结构性能。该工作不仅证实蛋白理化性设计显著性作用,而且突出功能化蛋白质指导纳米颗粒精准图案化重要性。同时,这种结构可调的金纳米颗粒结构不仅有助于未来电子元件和电子设备发展,而且进一步被利用支架用于吸附其它功能分子,将为新生物电子设备的开发提供有效方案。目前公开发表SCI高水平学术论文3篇,包括Nano Letters、Advanced Materials, 国内授权发明专利1项。 


  龙军华 

  年级:2018级博士生(硕博连读)   专业: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导师:陆书龙研究员 

  龙军华同学针对柔性高效III-V多结太阳电池制备中存在的大尺寸外延材料的剥离及转移、柔性衬底制备等技术难题创新性地提出了电镀与低温键合相结合的外延薄膜转移方案,大幅度降低了柔性高效太阳电池成本,有望广泛应用于无人机、飞艇等航空器;同时针对多结叠层太阳电池子电池特性无法直接测量的难点,采用外量子效率和电致发光谱的光电互易原理,计算分析各子电池光电特性,实现了针对性指导多结太阳电池优化设计。目前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高水平论文5篇,其中SCI一区3篇,与他人合作发表论文8篇,国内发明专利3项,PCT专利1项。 

 来源: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公众号


相关推荐

  • 日前,江苏省工信厅发布关于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复核通过企业名单的公示,园区56家企业入围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位列全市第一,占全市总数的24%。其中,29家来自科教创新区,占园区总数的51.8%。
  • 近日,园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与苏报智库专门组织专家团队,先后来到中科苏州药物研究所、苏州金唯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苏州工业园区生物产业发展有限公司(BioBAY),围绕园区在产教融合方面的实践与成效,以及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探索模式等进行调研。
  • 在苏州,有一个对标美国硅谷的“世界名校集聚区”。这里高校林立、人才荟萃、企业遍布,是创新创业的“福地”和“沃土”,这里就是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20年来,科教创新区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止,成为助推苏州从千年古都蝶变为创新名城的中流砥柱。独墅湖究竟有何魔力?未来,它又将会绽放怎样的绚烂光彩?一起来看!
  • 2023年一季度开工项目10个,总用地面积668亩,总投资68亿,一季度完成投资22.6亿,项目涵盖先进制造业、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为园区经济社会健康平稳发展提供坚强支撑。